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 書 】 辛普森案的啟示 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書名:辛普森案的啟示 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作者:林達
ISBN:9571340987

        林達是我近期最喜歡的作者,他是兩名中國人的共有筆名,他的著作在台灣出版的不多,但是都俱有可看性,往後我也會一一介紹他的其它書籍。

        在介紹書的內容之前,先介紹一下作者。兩位作者都是在1952年出生於上海,歷經文革而中斷學業,在1978年進入大學,六四事件後旅居美國。在旅居美國後,林達透過書信向中國的朋友介紹這個文化、制度和中國迥然不同的國家,往來的書信慢慢匯集成「近距離看美國四部曲」(真希望有第五部、第六部……),而現在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近距離看美國的首部曲。

        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艱深困難,書名雖然看似是要敘述美國的自由,但它實則是透過許多的小事件去讓你體會美國對於自由的守護,以及對於擁有自由所付出的代價。非常輕鬆好讀又充滿內容的一本書。

        書名辛普森案是指美國著名的美式足球員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經過將近一年的審理後,在1995年宣判辛普森無罪的一件刑事案件審理過程。然而這個案件的敘述是被放在書本的後三分之一,前三分之二則是透過許多過往事件去描述美國的權利法案(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到第十條),以及透過這些事件去描述美國的言論自由、人身自由,那些在華人世界中,無法想像的自由。

        美國人民心中的自由,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興趣,然而這些自由是如何被寫入憲法中,則是我對美國這個國家感到欽佩與訝異的。但是享受自由並非是全然美好的,美國也因此付出許多代價,在每次支付代價後,「自由」總是再次被檢討,偶爾自由勝利了,偶爾自由被犧珄來換取更安全的生活,或許美國也還在摸索自由對於人類社會的最佳解,也或許,人類社會並不存在最佳解,唯有在自由與代價的拉扯中不斷取得平衡,以獲得社會與個人暫時的幸福。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清楚的表達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在政府、人民與媒體之間是如何拉扯的。在1979年時有一位積進的"反核"人士原訂在1979年4月份的<進步>雜誌發表一篇名為「氫彈秘密」的文章,透過這篇文章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氫彈製造過程的細節,但是他的初衷並非是想協助任何人製造氫彈,而只是認為這些製造細節受到官方的保護只會助長這些可怕武器的生產一直受到保護。

        在文章被發表之前,美國的行政部門收到了這篇文章將要被發表的消息,很顯然的,行政部門一定是希望這樣的文章是不要被刊登的,若刊登的話,許多國家都可以輕易的製造氫彈,這對美國行政部門來說,將會是一件非常頭大的事情。但是在與雜誌社溝通過程中,雜誌社堅持要發表這篇文章,因此這件事也隨即進入了司法體系。

        對司法體系而言,這類型的案子是事關重大的,因為牽扯到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之間的拉扯。新聞自由,或者說是言論自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之一,但是國家安全卻也是一國人民能安居樂業的根本。該案的法官最後「遺憾」的簽下了預禁令(即禁止出版該篇文章),他寫道:「也許,從長久的意義來說,不自由,毋寧死。但是從眼前看,我們只有在擁有活下去的自由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享受到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等等。」。

        然而,這個事件還沒結束,最後依然由新聞自由戰勝了國家安全,不過詳細的內容就留在書中吧。

        書中一次又一次的利用這類型的小故事,去描寫美國民眾如何捍衛自由,簡而言之是一本輕鬆又充滿收獲的書籍。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 書 】 失焦


書名:失焦
作者:羅伯.卡帕 Robert Capa
譯者:鄭郁欣
ISBN:9789866488870

        這本書是誠品書店推行三本75折活動時,由於當時遲遲無法決定第三本要買哪本,就隨手一抓,「失焦」就這樣入手了。

        本書的作者卡帕是一名著名的戰地記者,書本背面摘錄了大英百科全書對他的形容:卡帕是廿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也是定義「戰地攝影」的人。卡帕參與及報導了5場戰爭: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二戰歐洲戰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法越戰爭。而這本書就是他在二戰歐洲戰場的回憶錄。

        書皮封面本身就是一張相當珍貴的照片(請橫著看它),它是諾曼第登陸當天的士兵照片,卡帕是唯二被允許參與登陸的記者,而他是唯一參與登陸並拍下士兵正面照片的人,另一位記者在登陸期間不曾離開他所搭乘的船。

        除了諾曼第登陸戰之外,卡帕也拍攝了不少歐戰著名的戰役,例如美軍101空降師人人傳頌的偉大戰役--巴斯通包圍戰,也看得到卡帕的身影。若對歐戰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這位戰地記者的回憶錄,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這場戰爭。

        雖然說是戰爭回憶錄,但是卡帕卻是用了幽默、淘氣,甚至有點無理頭的筆觸去描寫這場戰爭,而且書本內容也穿插了一些他的生活小事件,例如如何透過關係得到戰場的第一手消息,如何鑽過官僚得到採訪許可,以及他和英國女孩小粉紅的小情小愛……等等,因此閱讀起來不會覺得無趣苦悶。

        摘錄書本一段(第43頁):刮鬍子的時候,我和我自己談了一下,主題是關於「身為一個記者」以及「維持一顆溫柔的心」兩者之間,必定會產生的衝突。如果只有那些年輕戰士坐在基地裡的照片,卻沒有搭配他們受傷或是身亡的照片,那麼會給予大眾錯誤的印象;傷亡的照片才能真正讓人們知道戰爭的真相。

        上述那段是卡帕在拍攝美軍士兵在失去同袍的表情特寫時,被士兵罵說:「這就是你等著要拍的照片嗎,攝影師?」後,卡帕的心境變化。輕描淡寫的一段話卻也說明了戰地記者的使命,將戰爭的痛苦、人類自我毀滅的矛盾,透過鏡頭讓所有人知道。

        除了拍攝戰場的景像之外,卡帕也拍攝了些許平民百姓在戰事期間的困苦生活,那樣的困苦不僅存在於法國、比利時等被侵略國,甚至德國和義大利的平民百姓在戰事期間也同樣是生活在困難與恐慌中。戰爭的發動,都是由一國高層來決定,但是對於那些無力決定戰事的平民百姓,無論是侵略國國或被侵略國,都要承受戰爭帶來的痛苦。

        對於歷史、或者對於歐戰有興趣的人,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戰爭這件事,是一本還不錯的輕鬆小品。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 書 】 歐洲咖啡館


在蘇聯解體前的東歐大部份是共產制國家,南斯拉夫亦是如此。而在南斯拉夫解體前,克羅埃西亞則是南斯拉夫聯邦的一份子。「歐洲咖啡館」的作者德古麗琪在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她是一位在共產體制下長大的自由新聞工作者。

只看「歐洲咖啡館」的書名,其實無法得知作者最主要想表達什麼,若是硬要猜測的話,也有可能往荒謬的方向猜去,全歐洲的咖啡館介紹?那比較像是TLC台記者會寫的書。

但是底下的副標題「Life After Communism」,卻清楚說明了書中的內容是描述共產解體後的生活。而在看完第一章後,你也會喜歡上「歐洲咖啡館」這個書名。在共產解體後的東歐,即使它們地理上屬於歐洲,卻和西歐的德、法、英……等國在許多方面還有所不同,而民眾也極欲快速的西歐化,認為西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樣的想法就反應在咖啡館的命名上,大量的東歐式咖啡館,卻掛著「歐洲咖啡館」的店名,,歐洲兩字代表著美好的西歐,期許名稱的改變,可以帶來美好的一切。

對於這樣的行為,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描述:

"若有小孩騎著一把掃帚,有人問他:「小朋友,你在做什麼?」小孩可能毫不猶豫地說:「我在騎馬啊。」對小孩來說,這把掃帚就是一匹馬。就像一件東西只要改了名稱,就會變成渴望中的東西一樣。我們盜用了上帝的力量,彈指之間創造出一個天堂的假象。只是無人前來提醒嬰兒期的東歐,掃帚並非真正的馬兒呀。"

作者體驗東西歐不同的生活,點出東西歐在政治體制的差異下,人民對於許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態度與見解,諸如咖啡館店名、牙齒健康、購買特價品……等等。對於有興趣了解後共產主義的小市民心境變化,這是一本有趣且輕鬆的讀物。

然而,這本書也有較為嚴肅的一面,在書本的後半部探討了猶太人集中營、共產獨裁……等等,依然是由小市民的角度出發,甚至是以女兒的角度出發,因為作者的父親是一位共產黨員。這後半部的內容,更值得一看,也讓我有許多省思。

總而言之,是一本有趣、輕鬆,卻也有許多收獲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