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 書 】 辛普森案的啟示 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書名:辛普森案的啟示 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作者:林達
ISBN:9571340987

        林達是我近期最喜歡的作者,他是兩名中國人的共有筆名,他的著作在台灣出版的不多,但是都俱有可看性,往後我也會一一介紹他的其它書籍。

        在介紹書的內容之前,先介紹一下作者。兩位作者都是在1952年出生於上海,歷經文革而中斷學業,在1978年進入大學,六四事件後旅居美國。在旅居美國後,林達透過書信向中國的朋友介紹這個文化、制度和中國迥然不同的國家,往來的書信慢慢匯集成「近距離看美國四部曲」(真希望有第五部、第六部……),而現在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近距離看美國的首部曲。

        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艱深困難,書名雖然看似是要敘述美國的自由,但它實則是透過許多的小事件去讓你體會美國對於自由的守護,以及對於擁有自由所付出的代價。非常輕鬆好讀又充滿內容的一本書。

        書名辛普森案是指美國著名的美式足球員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經過將近一年的審理後,在1995年宣判辛普森無罪的一件刑事案件審理過程。然而這個案件的敘述是被放在書本的後三分之一,前三分之二則是透過許多過往事件去描述美國的權利法案(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到第十條),以及透過這些事件去描述美國的言論自由、人身自由,那些在華人世界中,無法想像的自由。

        美國人民心中的自由,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興趣,然而這些自由是如何被寫入憲法中,則是我對美國這個國家感到欽佩與訝異的。但是享受自由並非是全然美好的,美國也因此付出許多代價,在每次支付代價後,「自由」總是再次被檢討,偶爾自由勝利了,偶爾自由被犧珄來換取更安全的生活,或許美國也還在摸索自由對於人類社會的最佳解,也或許,人類社會並不存在最佳解,唯有在自由與代價的拉扯中不斷取得平衡,以獲得社會與個人暫時的幸福。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清楚的表達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在政府、人民與媒體之間是如何拉扯的。在1979年時有一位積進的"反核"人士原訂在1979年4月份的<進步>雜誌發表一篇名為「氫彈秘密」的文章,透過這篇文章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氫彈製造過程的細節,但是他的初衷並非是想協助任何人製造氫彈,而只是認為這些製造細節受到官方的保護只會助長這些可怕武器的生產一直受到保護。

        在文章被發表之前,美國的行政部門收到了這篇文章將要被發表的消息,很顯然的,行政部門一定是希望這樣的文章是不要被刊登的,若刊登的話,許多國家都可以輕易的製造氫彈,這對美國行政部門來說,將會是一件非常頭大的事情。但是在與雜誌社溝通過程中,雜誌社堅持要發表這篇文章,因此這件事也隨即進入了司法體系。

        對司法體系而言,這類型的案子是事關重大的,因為牽扯到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之間的拉扯。新聞自由,或者說是言論自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之一,但是國家安全卻也是一國人民能安居樂業的根本。該案的法官最後「遺憾」的簽下了預禁令(即禁止出版該篇文章),他寫道:「也許,從長久的意義來說,不自由,毋寧死。但是從眼前看,我們只有在擁有活下去的自由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享受到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等等。」。

        然而,這個事件還沒結束,最後依然由新聞自由戰勝了國家安全,不過詳細的內容就留在書中吧。

        書中一次又一次的利用這類型的小故事,去描寫美國民眾如何捍衛自由,簡而言之是一本輕鬆又充滿收獲的書籍。